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社區:概念、理論與實踐
Community: Concept, Theory and Practice 
開課學期
105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人類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張正衡 
課號
Anth7120 
課程識別碼
125 M3190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水源人308 
備註
總人數上限:1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51Anth7120_cctp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門課是針對碩士班以上學生所開設,目的在於從跨學科的角度思考「社區」的當代意涵,並且分析其具體建構過程與社會理論脈絡。目前社會科學中使用的「社區」概念主要來自英語的community一詞,而又可視脈絡不同而譯為「共同體」或「社群」。近年來,「社區」在社會學與人類學的分析中逐漸喪失其理論重要性,然而在政策、社會運動與日常生活中,社區仍然是經常被使用的詞彙。而自1990年代後期開始風行的社區營造實踐,即便創造出新的政治問題,仍持續被視為具有改變社會潛力的一種社會發展形式。因此,本課程希望能夠帶領學生全面性地反思社會科學中的「社區」概念,並且提供一個比較性的觀點。 

課程目標
修課同學不僅會學習到社區研究的基本概念,也將會被要求去思考當代社區生活的基本與各種變異形式。本課程從回顧社區研究的主要流派與發展階段開始,以建立同學對於社區研究的基礎知識;其次則由跨學科的角度來理解社區/社群/共同體的概念與其諸多面向;第三部分則將重點轉移到社會生活實作的層次,從社區營造與治理的的角度來掌握當代社區生活面貌。 
課程要求
本課程是針對碩博士班學生所設計,以共同討論為主要授課方式。雖然每週的閱讀材料基本上以學期初決定的文本為主,但會視上課討論的狀況與學習需求適時增減。短篇的指定閱讀材料我會儘量提供可從CEIBA下載的電子檔案,但列於參考書目中的中文專書則建議同學們自行準備,如果有取得上的困難請務必與我聯絡。每一位選課同學必須每個星期閱讀指定材料,並在每次上課前繳交閱讀心得(上課日的上午9點前上傳至CEIBA)。第二週以後,由每位同學輪流報告當週讀本。期末報告的主題不限,但須納入與community相關之概念或理論的深入討論,並能與本課程討論主題對話者為主,或者可針對特定主題撰寫具整合性的深度書評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待補 
參考書目
Benedict Anderson,2010,《想像的共同體: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》。台北:時報。
E. O. Wright,2015,《真實烏托邦》。台北:群學。
山崎亮,2014,《社區設計:重新思考「社區」定義,不只設計空間,更要設計「人與人之
間的連結」》。台北:臉譜。
三浦展,2015,《第4消費時代:共享經濟,讓人變幸福的大趨勢》。台北:時報。
町村敬志、西澤晃彥,2012,《都市的社會學:社會顯露表象的時刻》。台北:群學。
莊雅仲,2013,《民主台灣:後威權時代的社會運動與文化政治》。香港:香港中文大學。
陳文德、黃應貴編,2002,《「社群」研究的省思》。台北: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。
黃應貴、陳文德編,2016,《21世紀的地方社會:多重地方認同下的社群性與社會想像》。台
北:群學。
楊弘任,2015,《社區如何動起來:黑珍珠之鄉的派系、在地師傅與社區總體營造》。台北:
群學。
謝國雄,2003,《茶鄉社會誌:工資、政府與整體社會範疇》。台北: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。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閱讀心得 
30% 
每週上課日上午九點前繳交 
2. 
口頭報告與課堂發言 
30% 
 
3. 
期末報告 
4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22  課程介紹 
第2週
9/29  社區與現代性 
第3週
10/06  人類學傳統 
第4週
10/13  當代社區研究 I 
第5週
10/20  當代社區研究 II 
第6週
10/27  社群與共同體 
第7週
11/03  地方性 
第8週
11/10  論文計劃書討論 
第9週
11/17  日本的地域社會 
第10週
11/24  台灣的地方社會 
第11週
12/01  社區治理 
第12週
12/08  定居與流動 
第13週
12/15  社區營造 
第14週
12/22  社會設計 
第15週
12/29  我們如何共同生活? 
第17週
1/05  期末報告工作坊